学院概况

新能源学院拥有以院士、国家级人才、中原学者为学术带头人,教授博士为中坚力量的素质优良、求实创新、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目前现有教职工50人,专职教师43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6人;博士(后)42人,有海外留学(访问)经历的教师12人。拥有欧洲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原学者、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省骨干教师等高层次人才13人次;拥有河南省电解水制氢与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器件首批交叉学科创新研究群体、河南省高效能量转换材料与高能电池”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新型动力电池电极材料”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功能性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创新型科技团队等4个省厅级创新团队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电池技术培训中心(国内唯一)在本单位,是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电池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池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电池行业作出优秀成绩单位。

学院现有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氢能科学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是原电化学工程专业,始创于1985年,是中南五省第一个、全国第三个电化学工程专业,经过近40年发展毕业生广泛分布于新能源领域;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2016年获批,目前已形成“侧重重点、全面培养”的科学发展规划,为新能源产业发展输送一大批高质量科技人才;氢能科学与工程2023年获批,是全国第二批氢能科学与工程(080506TK,国家特设控点专业)本科专业,河南省唯一的氢能领域本科专业。

近年来,学院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基金)10余项,主持省部级项目4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11项(其中包括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00多篇,强力支撑了学校“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三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行列;学院教师连续多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2022年度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学院重视国内外学术合作与交流,先后数次邀请两院院士及行业知名学者来院讲学,派遣多位教师到国外进修、访问,资助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毕业生多就职于璞泰来、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蜂巢能源、孚能、华友钴业、亿纬锂能、宇通集团、多氟多、天能集团等新能源企业或考取国内外名校,学生遍布新能源行业,在行业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学科:

氢能科学与技术河南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群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

学位点: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学位点)

清洁能源技术(专业学位点)

储能技术(专业学位点)

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点)

科研平台:

新能源汽车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与能量管理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绿色能源与动力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陶瓷基新能源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

郑州市绿色化学电源重点实验室

郑州市能源转化与生物催化重点实验室

本科专业: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氢能科学与工程